会员: 密码:  免费注册 | 忘记密码 | 会员登录 网页功能: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搜索  
硬件天地 > 数码世界 > 数码像机
是没落还是新开始 佳能G7引发的思考
发表日期:2006-09-20 16:23:30作者:k 出处:it.com.cn  

  2006年9月14日,佳能公司发布了PowerShot系列数码相机的最新产品G7,G系列曾经是PowerShot系列中的旗舰产品线,一直深受广大摄影爱好者的欢迎。但随着入门级数码单反的出现和整个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普及,G系列产品从03年开始就慢慢走向下坡路,到05年,佳能推出的所有机型中就根本看不到了G系列产品的影子。就在众多摄影爱好者纷纷认为G系列已经淡出市场将彻底消失的时候,佳能G7重现江湖,着实让我们感到几分惊喜和担忧。惊喜的是因为它沿用了曾经的王者“姓氏”——G,让我们有了不少期待;而我们所担忧的是这样一款旗舰产品能否延续昔日辉煌。

G系列家族发展史

佳能 PowerShot G1——横空出世

  G系列的诞生是在2000年,数码相机还是稀罕物的年代。G1是该系列产品的开山之作,可以说佳能后来许多产品的设计思路都源于此机型。G1是首款采用旋转液晶屏设计的数码相机,通过可旋转LCD我们能够更方便的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而且还能够有效保护脆弱的液晶屏幕。另外,G1是最早配置RAW格式的轻便型数码相机,因为对RAW无损压缩格式的支持,使得所拍照片能够保留更多的图像细节,以便后期处理。

  G系列定位专业、功能完善、操作简单。G1采用了1/1.8英寸大尺寸CCD,一支焦距为34-102mm的3倍光学变焦镜头,具有F2.0的超大光圈设计,极大方便了弱光条件下拍摄和达到虚化背景效果。G1支持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两种方式,并提供了程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和手动四种曝光模式以及夜景、人像、风光等多种场景模式,无论是摄影初学者还是经验老道的用户都可以拍出满意的图片。而值得一提的是,G1除内置闪光灯外,还设有热靴插座,可以兼容佳能EX系列闪光灯。此外,存储介质支持微型硬盘。

佳能 PowerShot G2——进步完善

  2001年8月发布的G2是G1的后续机型,除保留了G1的设计风格和大光圈、热靴等优点外,可以说在G1的基础上,性能进一步提升。不仅像素由之前的300万提高到400万,对焦点也由G1的中心一点增加为可自由选择的3点对焦,同时,除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外,还增加了评价测光这一测光模式,使得曝光更为准确。而在白平衡模式中,新增加的“荧光灯H”更适用于一些超高色温场合。此外,新增即拍即打功能使得G2可直接连接打印机打印数码照片,这一功能在如今已是得到广泛应用。

佳能 PowerShot G3——成就G系列辉煌


 

  2002年推出的G3,至今仍是众多资深影友津津乐道的一款经典之作。它首次采用了佳能专为高级影像应用设计的DIGIC图像处理器以及基于摄影空间的智能场景分析技术(iSAPS),处理速度更快,色彩还原更生动真实,确保了更高质量的图像。虽然像素依旧只有410万像素,但在镜头方面相比前作还是有着不小的改进。光学变焦提高为4倍,焦距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35-140mm,广角端最大光圈为F2.0,而长焦端最大光圈为F3.0。在拍摄模式方面,G3增加了两个自定义拍摄模式C1和C2,用户可以将平时常用的拍摄模式和各种拍摄设置保存,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此外,G3最快快门速度达到1/2000秒,手动对焦时,可在屏幕上利用一个局部放大镜进行辅助对焦,保证了手动对焦时的精度,还可将刚刚拍完的JPEG格式照片直接转化成RAW格式进行保存。

佳能 PowerShot G5——开始下滑

  继G3成就G系列辉煌后,2003年6月佳能趁热打铁,推出了后续机型G5,可能是认为数字“4”不太吉利,G系列第四代机型的命名不是G4而是G5,然而型号命名上的避让并没有给这款机型带来好运,G5的市场表现已开始呈下滑趋势。这不仅是因为相对G3来说,G5只是像素和机身颜色的简单升级,让影友们比较失望,还因为其竞争对手索尼、尼康开始发力,纷纷推出了像索尼F717、尼康5400这样极具竞争力的机型,使得G系列优势已经变得没有那么明显。而且佳能在同年还推出了低价位数码单反EOS 300D,相比G系列准专业的定位,专业的数码单反明显更受到高端用户的青睐。
佳能 PowerShot G6——淡出市场
  2004年推出的G6,可以说吸取了G5的教训,较G5在各方面有所提升。比如G6采用了1/1.8英寸高达700万有效像素CCD,显示屏由原先的1.8英寸增大到2.0英寸,还首次在G系列产品中采用了9点人工智能自动对焦功能。然而这些仍没有改变G6像G5一般的命运,比上性能不如佳能pro1和专业数码单反,比下性价比又不如当时风头正盛的佳能A95,定位不明晰,价格尴尬,可以说G系列已走向没落。
  这一事态的最好证明就是2005年我们没有再看到G系列的身影,而是看到更多的G系列特点和功能被移植到佳能A系列和S系列产品之上,比如4倍光学变焦、自动包围曝光、前帘同步以及后帘同步等。虽然佳能并没有正式发表申明G系列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大多数摄友们似乎已默认了这样一个事实。
佳能 PowerShot G7——没落?

  正是如此,佳能在今年推出的G7几乎让所有曾经关注G系列产品的朋友感到意外,不过,更让人意外的是此款新机型的外观以及配置。G7除了从整体造型看仍有几分G系列的影子外,无论是手柄处、机身顶部还是机身背面的操作按键及布局,都较老代G系列产品有了完全的改变,可以说是面目全飞。


  而在配置上,G7则采用了1/1.8英寸1000万有效像素CCD和2.5英寸20.7万像素LCD,一支6倍光学变焦镜头,搭载了佳能独有的IS光学防抖系统,焦距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35-210mm,最大光圈为F2.8-F4.8,最近对焦距离1cm。单单看这样的参数,想必大家都会误认为这是一款佳能A710 IS的升级机型,而不是曾经辉煌的佳能G系接班人。如果说LCD旋转式设计的取消因为采用了更大尺寸和更高显示像素显示屏还能够接受的话,那么当年G系成名绝技——F2.0大光圈的无情阉割则让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还是佳能旗舰G系列产品吗?

  想必不少朋友都会有着同样的感慨,然而同时也不禁会引发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对这样一款可算得上是目前PowerShot系列最高配置的产品如此失望和叹惋?我想最大原因就在于它是G系列机型,假想这款机型如果换个新的命名,是否会同样失望了?


佳能 PowerShot G7——新的开始?

  尽管说F2.0的取消让人遗憾,但对待G7我们还需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今时今日,F2.0的大光圈设计是否还能适应时代需要,能否依然为旗舰级DC带来竞争力。因为入门级数码单反越来越低的价格,对于目前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数码单反远比旗舰级DC更有吸引力。而且就目前G7的配置来说,推荐价格已是达到5880元之高,如果再加上一个F2.0大光圈,其价格可想而知。所以,从另一种层面看,佳能G7或许会是G系列产品一个新的开始。


  在操控设计上,G7采用了在专业单反相机上使用的独立式感光度转盘和旋转控制拨盘,使得操作更为便捷。而G7的另一大亮点是配备了佳能新一代的图像处理引擎DIGIC III,在该引擎配合下,人工智能自动对焦(AiAF)中新增了面部检测功能,可以更准确地对人物面部对焦,提高人像拍摄时面部曝光准确度。另外,感光度范围扩展到ISO1600,在特殊场景模式下,能够达到最高ISO3200,而高感光度下的噪点控制据称较前代图像处理引擎有着明显改善,对于此,因为该机还未上市,我们只有拭目以待。如果说新代图像处理引擎确实有着不错表现,而且最终上市价格也不像市场参考价格那样颇高的话,相信G7还是一款非常值得期待的旗舰机型。

  是贵族没落?还是王者归来?让我们一起期待佳能PowerShot G7的到来。本站也将在最快的时间为你献上最详尽的评测分析。

附:佳能G系列产品主要参数对比表

主要参数对比
机型
佳能 G1
佳能 G2
佳能 G3
佳能 G5
佳能 G6
佳能 G7
上市时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6年
传感器
1/1.8英寸CCD
像素
314万像素
400万像素
400万像素
500万像素
710万像素
1000万像素
镜头
3倍光学变焦
4倍光学变焦
6倍光学变焦
光圈(广角端)
F2.0
F2.8
焦距(35mm等效值)
34-102mm
35-140mm
35-210mm
快门
8-1/1000秒
15-1/1000秒
15-1/2000秒
15-1/2500秒
感光度
自动,ISO 50/100/200/400
自动,高ISO感光度自动,ISO80/100/200/400/800/1600
微距
5cm
1cm
防抖系统
IS光学防抖
热靴
液晶显示屏
1.8英寸11.8万像素,可旋转
2.0英寸11.8万像素,可旋转
2.5英寸20.7万像素
图像格式
JPEG/RAW
JPEG
电池
锂电池
存储介质
Ⅰ型或Ⅱ型CF卡,微硬盘
SD/SDHC/MMC卡
机身尺寸
120×77×64mm
121×77×64mm 121×74×70mm 121×74×70mm 104.9×72.8×73.1mm
106.4×71.9×42.5mm
重量(仅机身)
约490g
约510g
约490g
约490g
约380g
约320g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给我留言 / 版权举报 / 意见建议 / 网站编程QQ群   
Copyright ©2003- 2024 Lihuasoft.net webmaster(at)lihuasoft.net 加载时间 0.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