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免费注册 | 忘记密码 | 会员登录 网页功能: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搜索  
硬件天地 > DIY专区 > CPU
揭秘乱世真英雄:点评冬季最具潜力的双核CPU
发表日期:2006-12-06 20:21:54作者: 出处:PConline  

  前言:2006年作为CPU的双核元年,Intel与AMD都明显地将重心移至双核产品的研发及市场规划上。这对恶斗多年的老朋友似乎又站在了双核这个新的起跑线上,经过了真假双核风波、前三季度的价格车轮战后,冬季将迎来本年的最后一轮交锋。

  在单核时代,如果说AMD咄咄逼人的气势令Intel显得比较被动的话,那么在双核时代,Intel可以说已经抢先夺取了市场制动权,因为Intel凭着廉价的 Pentium D 8XX 系列产品向众多消费者派发了双核的入场券。

  对于厂商来说,在同一系列产品中,成本特别容易控制,性价比突显的产品可以说是极少的,但是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Intel还是AMD,其热门的装机CPU都是集中在那么几款明星产品身上,这大部分是因为厂商的市场策略所致,从销售角度去看,技术其实是为市场而服务。

  对于消费者与媒体来说,对产品关注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性价比上,但是必需强调的是,厂商的市场策略对产品的性价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长线的市场策略可以造就一代经典的产品,而随便一个短线策略也会让某某CPU的性价比王者称号易主。那么在本年年底,这么多的双核产品其市场定位及价格策略又将会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Intel:誓将双核进行到底

  每次业界进行重大变革的时期,Intel都会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在处理器由单核切换至双核的充满着无限商机的“机会档期”里,Intel当然是不遗余力地为双核去推波助澜。双核产品可以说是Intel继续稳坐业界大哥宝座的又一张王牌,从Intel频繁拉抵入门级双核产品价格的策略上就可以看出Intel要雄霸双核市场的决心。

  从今年Intel所有的官方蓝图中可以看到,双核或者多核始终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在AMD K8L没有面世之前,Intel Core架构处理器在性能显然是有着相对更大的优势,Intel接下来的事情是如何更精准地全球各地部署好不同地位的产品线。特别是单核、双核价格交错的共处年代里,如何最大利润化地合理定位好高、中、低端处理器产品的价格将会是控制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点对于AMD也同样如此。


2006年是奔腾的“终结”,也是双核的“元年”

  回到现实里,尽管扣肉的呼声非常高,但是扣肉目前推出的型号都是属于中高端,而且价格还是维持在高位,所以Intel主流的中低端用户还是只能选择低端的赛扬系列、中低端的单核Pentium和入门级的双核Pentium D产品,明知扣肉才是Intel非常有实力的产品,但等待的时间却让用户不得不作出舍新选旧的决定。

  Intel方面对产品线的更线非常谨慎,可以说是一改再改。在单核下产品方面,今年年中我们一度关注的“单核Conroe”一直还处于“腹中”,在目前新旧核心双核产品的交替时期,就算是给目前服役中的单核产品来个准确定位都不容易,更不用说有着较多新特性的新一代“单核Conroe”了,所以如果没有合理的产品“空档”,相信“单核Conroe”还是会一直处于低调的状态,即使是OEM市场,由于没有“双核”的头衔,“单核Conroe”估计也不会在OEM市场吃香,而且目前大量的单核库存也给“单核Conroe”的顺产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单核Conroe”的发布时间以及发布后的市场定位还是扑朔迷离。

  而对于双核方面,恐怕不用多提了,不只是双核,四核甚至是更多的核心处理器都已经在蓝图上可以看到。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比较关注的是经济型的扣肉,规格上作出适当的调整,而性能却不会因此而大幅下降的经济型扣肉产品相信在国内会有相当不错的前景。例如削减FSB总线、消减L2缓存、去除一些普通消费者不使用到的功能等,不过这种产品最早面市也要等到明年了。

AMD:K8L是救命稻草?

  AMD方面,近期似乎锁定了AMD与ATI“合并”和“K8L”两个关键词上。对于AMD与ATI合并后的运作及相应的产品蓝图在这里没有讨论的必要,两者的交合催生出来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生儿产品保守估计也要好几年后才会体现出来,所以对于AMD来说更多的焦点是落在了K8L身上。

  从AMD的蓝图或者主板厂商的消息人士中可以得知,K8L的降临时间很有可能是明年下半年,容易看到,伴随着K8L一起的还会有Socket AM2+/Socket AM3架构、DDR3内存、Hyper-Transport版本等新技术或者产品,这些都或多或少左右着K8L的出生与成长。

  或者我们不必过多地关注Altair(AMD基于K8L架构的四核产品),因为我们预测双核霸占CPU江山的年代还是比较可观的,绝对不会是昙花一现的产物。不必远看,即使是在2008年,四核处理器在主流市场上的出货量能突破5%的机会都并不大,所以AMD的未来市场主力大军应该还是要数K8L 双核处理器。

  上面已经提及,K8L拥有的新技术客观上要求再次转换架构,然而更多的主板厂商不希望再次看到从Socket 754、Socket 939转至Socket AM2的混乱局面,更不愿意忍受由于架构转换而抛弃刚刚坐稳的AM2,从而要面对交接期不能兼容的痛苦。所以AMD不得不要采取一个较好的过渡方案,从目前掌握的消息来看,采用Socket AM2+作为无缝过渡的可能性比较大。虽然新旧兼容性可以解决,但是Hyper-Transport的速度应该会根据不同的平台而有变化,目前主板厂商并没有透露能否在旧平台上进行破解而支持新Hyper-Transport标准的消息。

  我们来关注一下K8L双核的情况,根据台湾主板厂商透露,下一代K8L 双核的核心代号是Antares,除了继承现在的512KB*2 L2方案外,还增设了多年前曾出现的2MB L3 Cache。这种在过去看来成本较高的方案现在重现在AMD的未来架构上不知道利弊如何,这只能是由产品及市场去判断了。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地方是,如果2MB L3 Cache发挥的作用有限,而成本又不好控制的话,那么去除L3的传统的双核产品才会更有竞争力,好在AMD方面也将会在推出这样的产品,其核心代号为Arcturus。由于目前两者的性能情况还无法详细了解,所以对两者的差异及性价比情况还不好作出评价。

  以目前的硬件架构及软件应用环境去讨论K8L的性能还为时过早,但是从技术层面去看,K8L架构的优势肯定是值得期待的。对于K8L 双核产品来说,将会担任着挑战Intel双核性能地位的角色,当然Intel在2007年的产品线上也存在着众多未知数,基于Core架构的“变种产品”肯定不少。总之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初我们会看到新一轮的规格性能大战。

今天的性价明星:Intel Pentium D 820


在2000元价位时就大呼小叫的 PD820现在仅售6XX元

  作为Intel最先面市的双核产品,Pentium D 820自从去年(2005年)四月份入市以来就一直受到业界的关注。从上市初期的数千元到如今的6XX元,其变化之大确实令人惊叹。纵观Intel产品历史能有如此大的价格落差的产品屈指可数。

  其实目前最廉价的双核产品是Intel Pentium D 805,不过805的533FSB受到不少消费者诟病,一些朋友对Intel Pentium D 805的核心参数不太满意,但是它作为市面上最廉价的双核产品,这就是它的竞争筹码。而更高阶一点儿的Intel Pentium D 820由于其售价与Intel Pentium D 805差距一直不小,所以其性价比敌不过Intel Pentium D 805。不过最近一段时间Intel Pentium D 820的价格一路走低,目前其价格已经跌至660元,二十元的差价令到Intel Pentium D 820重新受到装机用户的关注。

  Intel Pentium D 820处理器基于采取90nm制程的Smithfield核心,硅晶面积为206平方毫米,单一硅晶粒内内建两个独立运作的处理器电路核心,每个CPU核心各自有独立12KμOps、16KB D-Cache、1MB L2 Cache的NetBurst架构设计,对外采共享一组800MHz前端总线设计。Smithfield双核心,采用LGA775接口,支持MMX、SSE、SSE2、SSE3以及与AMD x86-64兼容的EM64T(IA32e)指令集,而其散热功率(thermal design power,TDP)为95W,没有因为多出一个核心而造成功耗大幅提升。

  从Intel的定价策略可以知道,当双核产品的价格达到80美元时,就已经接近底线了。如果不是经销商所为,那么价格见底后就会有反弹期,之后就会缺货停产。我们认为Pentium D 805与Pentium D 820的价格在目前来说已经是在底线边缘,在扣肉没有明显性价比的时候,对于强调性价比的用户来说,Pentium D 820的确是值得考虑的经济型双核产品。

明天的战将:Intel Pentium D 915

  上面已经提及,扣肉是双核的官方“正宗”产品。但是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千元以上的CPU始终是属于一个较高的心理价位,扣肉要降至千元以内的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日。但对于装机用户来说,不可能一味地持币待购,所以在扣肉成为主流双核产品之前,始终要有产品真实空档。

  从Intel的产品线上去看,Pentium D 915应该还算是定位于新产品,虽然采用的是老架构,但是制程方面已经采用了65nm技术,配合新的节电技术,在实际散热方面会比Pentium D 8XX系列会出色一些。不过由于L2缓存增大至2M×2(共4M),所以其设计TDP与PD 820一样也为95W。

  Intel Pentium D 915处理器基于采取65nm制程的Presler核心,主频也是2.8G。同样是单一硅晶粒内内建两个独立运作的处理器电路核心,每个CPU核心各自有独立12KμOps、16KB D-Cache、2MB L2 Cache的NetBurst架构设计,对外采共享一组800MHz前端总线设计。采用LGA775接口,支持MMX、SSE、SSE2、SSE3以及与AMD x86-64兼容的EM64T(IA32e)指令集.

  接班人在交替初期常常是扮演着性价比不佳的称号,Pentium D 915也不例外,除了L2比PD 820增大一倍外,其它主要规格是差不多的。在目前PD 820没有退役之前,Pentium D 915与Pentium D 820的差价应该都不会很接近。更重要的是,目前AMD方面的千元双核Athlon64 X2 3600+其价格还在高挺,作为同级别性能的Pentium D 915也没有大降价的必要。

  如果扣肉的潜伏期较久,迟迟不能入主流的话,那么仅靠Pentium D 8XX系列来维持双核份额显然会比较单薄,新制程的Pentium D 9XX系列作为过渡性的新品填充角色是明智之举。客观上去看,Pentium D 915的性价比虽然在Intel自家产品线上不是特别好,但是横比去看,目前915元的价格还是能在该价格段称雄的。

  Pentium D 8XX系列退出市场后,Pentium D 9XX系列将会充当经济型双核的角色,相信以低价位6XX元的水平出售的机会很大,所以Pentium D 915将会是冬季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型双核之星。

明年的重头戏:Intel Core 2 Duo EXXX

  作为微处理器领域的巨头,Intel本年力推的Conroe处理器以强劲的性能挑战AMD一向以性能自居的地位,从我们较早前对Conroe各处理器的评测报告中可以看出,目前消费级处理器中的王者宝座已经被Intel夺取,强调性能的中立用户都将目光投向了性能强劲的Conroe处理器身上。对于Intel来说,功耗性能比较差的Netburst架构处理器实在已经无力再应付AMD咄咄逼人的K8系列产品,带着移动领域中的“迅驰处理器”血统的Conroe最终还是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值得等待的“扣肉”

  Intel Core 2 Duo E6300,采用全新的65nm工艺制造、双核心设计,由于二级缓存数量仅为2M,故核心代号并非“Conroe”,而是“Allendale”。该处理器继续沿用LGA775接口,主频为1.866GHz;外频为266MHz,倍频为7x;一级数据缓存为32KBytes,二级缓存为2048KBytes;1066MHz前端总线,支持MMX、SSE、SSE2、SSE3、SSE4(暂定)多媒体指令集。虽然作为Intel目前最低端Core 2 Duo处理器,Conroe E6300依然具备EM64T 64位运算指令集以及Virtualization(虚拟化)技术。

  尽管Intel如期发布了Conroe处理器,但是广大消费者能在市场上买到的型号基本上只是Conroe E6300和Conroe E6400这一产品,Conroe 6600/6700/X6800在市面上都难见其踪影,一些喜欢尝鲜的用户也只能通过特殊的渠道才能购买到,而且基本上都是非零售版本,这些产品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了。

  价格方面,最低频率的Conroe E6300自然是价格最低的扣肉处理器,在Intel自家的Pentium系列产品的库存压力还挺大的状态下,扣肉系列处理器的价格都不会让人太乐观。那么什么时候扣肉才能降到合理的价格水平呢?从性能表现的角度去看,Conroe E6300的价格要降至1300元以内才能与性价比挂钩,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Intel库存清理得顺利,那么Conroe E6300降至千元的水平也是迟早的事情,不过从各方面的消息去看,本年内要看到千元的E6300的希望还是比较小。所以对于扣肉,我们只能说,性能强大,值得等待。

实力战将:Athlon64 X2 3600+

  作为AMD最便宜的双核产品,Athlon64 X2 3600+从OEM市场跳进零售市场后一直受到广大DIYer的关注,不过其价格走势波动性有点大,近期还有上涨缺货的情况。不管如何,Athlon64 X2 3600+始终都是千元级处理器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实力强者,是冬季充当AMD双核的先锋部队的最佳人选,当然我们期待其价格能够尽快调整至900元级别水平以提高竞争力。

  核心命名上识别的为双核代号的Windsor,其最大特点是L2仅为256KB×2,每个核中的L2与闪龙是一样的。然而AMD官方命名上将其定为面向主流中高端平台的Athlon系列,众所周知,AMD Athlon系列产品中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每一个核心的L2缓存都是512K或更高容量,而Athlon 64 X2 3600+看来是个例外,虽然256KB×2=512KB的总容量没有打破AMD Athlon L2总容量512KB的界限,但是从实际意义去看的话,Athlon 64 X2 3600+称呼为“双核闪龙”更为贴切。AMD将L2砍半,其实与Intel的削减前端总线造就经济型双核产品的做法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对于AMD纵向产品来说,Athlon 64 X2 3600+的竞争对手就是比其二级缓存大一倍的Athlon 64 X2 3800+,两者的价差将决定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两者的差距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有不同的区别,不同的用户对两者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总的来说,只要两者的价差比较小的话,那么Athlon 64 X2 3600+与Athlon 64 X2 3800+将会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当然AMD会控制好两者的价差以适合不同需求的人群,目前两者的价差在300元以上。

潜力产品:AMD AM2 Athlon 64 X2 3800+

  Athlon64 X2 3800+与Athlon64 X2 3600+的最大区别就是二级缓存的不同,Athlon64 X2 3800+比Athlon64 X2 3600+大一倍,为512K×2。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两者的性能差距究竟有多大,因为两者毕竟不是同系列中的产品,主频是相同的。我们简单的从几个方面去看看两者的性能差别。

 

Athlon 64 X2 3600+

Athlon 64 X2 3800+

性能差异幅度
SYSmark2004SE
Overall
212
213
0.47%
SYSmark2004SE
ICC
268
271
1.11%
SYSmark2004SE
OP
167
167
0%
Business Winstone2004
21.8
22.8
4.39%

  作为商业用户最为关心的办公性能测试上,我们选用了权威的测试软件BAPCO SYSmark2004SE和Business Winstone 2004两个软件来进行考察。SYSmark2004SE软件的考察结果令人稍感意外,3600+与3800+的差别非常微小,其总分差别不足1%;而在Business Winstone2004的表现上的差距则增加了一些,仍然在5%范围内。当然这两个百分比数值以其软件的得分基数大小有关系,总的来说在办公性能上,3600+的性能并不会因L2的减半而损失什么。

 

Athlon 64 X2 3600+

Athlon 64 X2 3800+

性能差异幅度
Quake 4
119.5 133.1 10.22%
F.E.A.R
100 104 3.85%
Serious Sam 2
104.4 113.2 7.77%
NFS 9
64 64 0%
Farcry
96.4 101.3 4.84%
Half Life2
93.05 110.5 15.79%
Doom3
111.4 123.6 9.87%

  在实际游戏性能测试上,512K×2 L2的3800+终于在这里发挥了实力,增加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有几个游戏的差距都在10%的级别,看来3600+在游戏性能方面的损失还是有点儿大的。

  可以看到,以办公及多媒体应用为主的用户,3600+与3800+两者的价差在100元以上时应该选择前者;十分强调游戏性能的用户,尽管3600+与3800+的性能差距与价格差距并不成比例,但是我们仍然推荐游戏用户选用后者,因为游戏用户在PC的整体投资上会相对较大,如果按照当前300元的差价去看的话,这个差价在整套PC投资中的比例并不高,游戏中相差数帧的快感往往就是用金钱去获得的。

  另一方面,如果Athlon 64 X2 3600+迟迟未能打开局面的话,那么直接调整Athlon 64 X2 3800+来抢夺市场的策略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毕竟512K×2的L2拥有正宗“速龙”的称号,所以在冬季,Athlon 64 X2 3800+还是很有潜力能向千元级别冲刺的。

写在最后

  本年年底,双核战争的主角都还是在Intel Pentium D与AMD Athlon64 X2系列中展开,而Intel的重型武器扣肉系列待明年产品线再次更新,推出经济型的扣肉双核/单核产品后,竞争才会真正激烈而有趣;我们也非常希望AMD能提前拿出K8L武器,在未来的主流产品双核/多核战场上与Intel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给我留言 / 版权举报 / 意见建议 / 网站编程QQ群   
Copyright ©2003- 2024 Lihuasoft.net webmaster(at)lihuasoft.net 加载时间 0.003